诺丽多糖赋能环保可食包装:从天然萃取到食品保鲜的创新革命
诺丽多糖赋能环保可食包装:从天然萃取到食品保鲜的创新革命
导语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石油基塑料包装引发的 “白色污染”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性、环保性及保鲜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合成塑料包装难以降解,且可能存在化学物质迁移风险,替代传统塑料的环保型可食性包装材料成为市场刚需。在此背景下,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联合海口植之素生物资源研究所有限公司,聚焦热带特色植物诺丽果的开发利用,通过亚临界水萃取技术提取天然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共混制备可食性复合膜,开展了系统性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该研究不仅解锁了诺丽果的深层价值,更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异的环保型食品包装材料,为食品包装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具备极高的科研价值与市场转化潜力。
一、文献引用
题目:诺丽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者:陈运坤 1,2,白新鹏 1,2,3∗,常会敏 1,2,朱恒伟 1,2,乔振栓 3
单位:1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南海口 570203;2热带多糖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570203;3海口植之素生物资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为开发出良好环保的可食性复合膜,该研究利用亚临界水萃取法从诺丽果中提取出天然的植物多糖,并以不同比例的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共混从而制备出可食性诺丽多糖复合膜,对其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将共混比例不同的复合膜进行 30 d 的土壤埋藏实验,并测试其耐油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膜中诺丽多糖添加比例的增大,复合膜的溶解度、阻氧率和抗拉伸强度得到提高,水蒸气透过率和断裂伸长率降低,膜的色度 a∗、b∗、ΔE 值和不透明度显著增加,而 L∗值显著降低,复合膜表观良好。电镜观察到膜的形貌结构光滑致密,X 衍射和热分析可知复合膜各组分良好相容,同时具有良好的土壤生物降解率和耐油性能。因此,诺丽多糖复合膜有望作为良好的环保型可食性复合膜应用到食品包装材料中。
关键词:诺丽果;多糖;壳聚糖;复合膜
日期:2023年
出处: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50 (7):180-189.
二、研究成果深度解析
2.1 诺丽多糖的提取与结构表征
研究采用亚临界水萃取法提取诺丽多糖,该方法环保高效,无需添加化学试剂,提取过程无废液产生,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在萃取结束后恢复,对环境危害极小。具体提取流程为:新鲜诺丽果洗净晾干、切片烘干后粉碎过 60 目筛,经索氏抽提法去除油脂,按料液比 1∶30(g∶mL)加入蒸馏水,在 150℃下亚临界提取 30 min,过滤后旋蒸浓缩,加 4 倍体积无水乙醇 4℃醇沉过夜,离心后冻干沉淀物即得诺丽多糖。
通过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及液相色谱 - 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对诺丽多糖结构进行表征:
红外光谱显示,诺丽多糖在 3389 cm-1(—OH 基团伸缩振动)、2931 cm-1(C—H 键伸缩振动)、1710~1740 cm-1(羧酸羰基伸缩振动)等区域出现多糖特征吸收峰,证实其多糖属性; X 射线衍射图谱显示,诺丽多糖在 2θ=14.9° 和 20.1° 处有衍射峰,呈多晶体或非晶体的无定形形式,为复合膜相容性研究奠定基础; 单糖组成分析表明,诺丽多糖是由岩藻糖(Fuc)、阿拉伯糖(Ara)、鼠李糖(Rha)、半乳糖(Gal)、葡萄糖(Glc)、木糖(Xyl)、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醛酸(Glc-UA)9 种单糖组成的酸性多糖,物质的量比为 0.1641∶2.1093∶7.9758∶13.9145∶17.0239∶3.1582∶5.3297,其中葡萄糖(Glc)含量最高,为其功能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诺丽多糖复合膜的制备工艺
复合膜以壳聚糖为基底,诺丽多糖为功能成分,甘油为增塑剂,具体制备流程如下:
制备 20 g/L 壳聚糖溶液(溶解于 1% 体积分数冰乙酸溶液); 分别取 2、3、4、5 mg/mL 诺丽多糖与壳聚糖溶液按体积比 1∶1 混合搅匀; 45℃水浴溶胀 2 h,加入 25% 体积分数甘油,磁力搅拌 2 h; 冷却后超声脱气 1 h,倒至一次性培养皿,55℃烘干; 用 2% 质量分数 NaOH 溶液浸泡 0.5 h,流水冲洗后揭膜阴干,干燥器中固定保存 2 d,分别命名为 2NPF、3NPF、4NPF、5NPF,以纯壳聚糖膜(1NPF)为对照。
2.3 复合膜核心性能数据解析
2.3.1 物理性能
随着诺丽多糖添加量增加,复合膜性能呈现显著优化趋势:
膜厚与密度:5NPF 膜厚达 0.149±0.002 mm,密度为 6.104±0.072 g/cm³,较纯壳聚糖膜(1NPF:膜厚 0.123±0.002 mm,密度 2.392±0.049 g/cm³)显著提升,这与诺丽多糖对壳聚糖聚合物链的修饰及分散作用相关; 溶解度:5NPF 溶解度达 29.793±0.502%,较 1NPF(16.949±0.143%)提升 75.8%,源于诺丽多糖和亲水性基团的引入,增强了膜的亲水性; 水蒸气透过率(WVP):5NPF 的 WVP 值低至 4.625±0.026×10-8 g・m/(m²・s・Pa),较 1NPF(6.449±0.005×10-8 g・m/(m²・s・Pa))降低 28.3%,诺丽多糖填补了多糖链结构空白,堵塞了水分传输通道; 氧气透过率:5NPF 氧气透过率仅为 2.319±0.043 mL/(m²・d・0.1 MPa),较 1NPF(5.161±0.031 mL/(m²・d・0.1 MPa))降低 55.1%,致密的膜结构有效阻隔氧气渗透; 不透明度:5NPF 不透明度较 1NPF 增加 44%,源于诺丽多糖的天然色素及膜干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2.3.2 力学性能
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随诺丽多糖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升,断裂伸长率则呈递减趋势(P<0.05):
拉伸强度:5NPF 拉伸强度较 1NPF 显著提高,壳聚糖基质分子间氢键和晶体结构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使膜具备更强的抗外力能力; 断裂伸长率:虽略有下降,但仍能满足食品包装的基本延展性需求,确保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膜的完整性。
2.3.3 热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
热稳定性:热重分析显示,复合膜在 230~400℃的主要热降解阶段,诺丽多糖添加量越高,总质量损失越小,残炭量越多。5NPF 较纯壳聚糖膜热稳定性更优,可适应食品加工及储存中的温和温度环境; 抗氧化活性:复合膜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呈剂量依赖性,5NPF 清除能力最强,证实诺丽多糖的加入显著提升了膜的抗氧化性能,为食品保鲜提供了额外保障。
2.3.4 生物降解性与耐油性能
生物降解性:30 d 土壤埋藏实验表明,5NPF 土壤微生物降解率最高,膜质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微生物对膜结构的分解作用显著,展现出优异的环保降解特性; 耐油性能:5NPF 吸油率仅为 0.12±0.007%,远低于纯壳聚糖膜(0.39±0.02%),油分子难以渗透。用于椰子油包装时,28 d 后椰子油过氧化值仅为 23.82±0.07 mmol/kg,较无膜覆盖组(66.50±1.55 mmol/kg)降低 64.2%,有效延缓油脂氧化。
2.3.5 结构相容性
红外光谱分析: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共混后,特征吸收峰无显著异常迁移,表明两者分子间相互作用温和,未破坏多糖基本结构; X 射线衍射分析:随着诺丽多糖加入,壳聚糖的特征衍射峰减弱直至消失,复合膜衍射峰宽化变强,证实两者存在强烈相互作用,结晶度改变,相容性良好; 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截面紧凑,无大裂隙和小孔,诺丽多糖的加入未破坏膜的微观结构完整性,确保了膜的整体性能稳定。
三、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
3.1 市场价值:健康与环保双重赋能
3.1.1 营养成分的健康增益
诺丽多糖作为核心功能成分,其健康价值是市场核心竞争力之一:
抗炎镇定作用:研究证实诺丽多糖能阻断足水肿相关炎症介质和信号分子,可通过食品包装的缓释作用,间接为人体补充天然抗炎活性物质; 抗氧化功效:诺丽多糖富含多种单糖及活性基团,具有抗坏血酸样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延缓衰老进程; 安全无添加优势:复合膜制备过程未添加化学防腐剂、增塑剂等有害成分,诺丽多糖与壳聚糖均为天然生物大分子,可食性特征确保了食品接触的安全性,避免化学物质迁移带来的健康风险。
3.1.2 环保属性的市场契合度
解决白色污染痛点:复合膜土壤降解率优异,30 d 内可被微生物有效分解,无环境残留,完美替代传统不可降解塑料包装,契合全球 “碳中和” 及环保政策导向; 资源循环利用:诺丽果作为热带特色植物,资源丰富且可再生,其果实的综合开发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链绿色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3.1.3 食品保鲜的经济价值
延长货架期:复合膜优异的阻氧、阻水及抗氧化性能,能有效减少食品水分流失、风味挥发和氧化变质,显著延长食品保质期。以椰子油为例,28 d 过氧化值仅为对照组的 35.8%,可降低食品损耗率; 降低保鲜成本:无需额外添加化学保鲜剂,通过包装材料本身的功能特性实现保鲜,减少了食品加工中的保鲜投入,同时提升了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2 应用前景:多领域拓展的潜力空间
3.2.1 食品包装领域
油脂类食品:复合膜耐油性能优异,可用于食用油、油炸食品、坚果等包装,延缓油脂氧化酸败,保持食品风味; 生鲜食品:阻氧、阻水特性可用于水果、蔬菜、肉类等生鲜产品包装,减少水分流失和微生物滋生,延长保鲜期; 功能性食品:结合诺丽多糖的健康功效,可开发用于保健品、功能性饮料等产品的包装,实现 “包装 + 营养” 双重赋能。
3.2.2 其他潜在领域
生物医用材料:诺丽多糖的抗炎、抗氧化特性及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为伤口敷料、药物载体等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农业领域:可作为缓释肥料包膜材料,实现养分缓慢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可降解无环境污染; 化妆品领域:利用其抗氧化和生物相容性,可开发为化妆品面膜基材或活性成分载体,提升产品护肤功效。
四、结语
诺丽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成功将热带植物诺丽果的天然优势与环保包装需求相结合,通过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实现了诺丽多糖的高效提取,与壳聚糖共混后制备的复合膜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环保性能及功能特性上均表现优异。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诺丽多糖的深层价值,为诺丽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更研发出一款兼具健康属性与环保优势的新型可食性包装材料,有效破解了传统塑料包装的环境难题,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保鲜性的高品质需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诺丽多糖复合膜在食品包装及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通过优化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场景,诺丽多糖相关产品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推动食品包装行业向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转型,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诺丽果这一热带瑰宝,正通过科研创新焕发全新活力,开启环保与健康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陈运坤,白新鹏,常会敏,等。诺丽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50 (7):180-189.
[2] SOUSA S G, ALMEIDA OLIVEIRA L, DE AGUIAR MAGALHÃES D, et al. Chemical structure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from Morinda citrifolia Linn (Noni)[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8,197:515-523.
[3] HAN H S, BIN SONG K. Noni (Morinda citrifolia) fruit polysaccharide films containing blueberry (Vaccinium corymbosum) leaf extract as an antioxidant packaging material [J].Food Hydrocolloids,2021,112:106372.
[4] YUAN D, MENG H C, HUANG Q,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osan-based edible active films incorporated with Sargassum pallidum polysaccharides by ultrasound treat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1,183:473-480.
[5] RIBEIRO A M, ESTEVINHO B N, ROCHA F. Prepar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n edible films and coatings [J].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21,14 (2):209-231.
[6] DU X J, BAI X P, GAO W, et al. Properties of soluble dietary fibre from defatted coconut flour obtained through 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9,54 (4):1390-1404.
[7] WANG X C, YONG H M, GAO L,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oxidant and pH-sensitive films based on chitosan and black soybean seed coat extract [J].Food Hydrocolloids,2019,89:56-66.
[8] RIAZ A, LAGNIKA C, LUO H, et al. Chitosan-based biodegradable active food packaging film containing Chinese chive (Allium tuberosum) root extract for food applic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0,150:59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