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丽果汁 专注诺丽养生文化推广,分享诺丽果酵素汁的作用和功效原理。

解锁诺丽的健康密码:从内生真菌研究看其天然抗氧化传奇

解锁诺丽的健康密码:从内生真菌研究看其天然抗氧化传奇

导语

当 “抗氧化” 成为健康消费市场的高频词,当人们在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中苦苦寻觅天然、高效的活性成分时,一种源自热带的神奇植物 —— 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Linn.)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作为传统药用植物,诺丽的根、皮、果、叶在民间药用中有着悠久历史,而现代科学研究更揭示了其蕴藏的巨大健康潜能。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的研究团队对诺丽展开了深入探索,通过分离鉴定其内生真菌、分析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诺丽的健康价值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诺丽 “药食同源” 的神秘面纱,更让我们看到了它在医药、保健、美容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今天,就让我们循着科学的足迹,重新认识这位来自热带的 “健康卫士”。

一、文献引用

题目:诺丽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马文婷,吴友根,胡征波,张军锋,于靖
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口 570228)
摘要:对采自海南省海口市、万宁市、儋州市、琼海市、三亚市和临高县的诺丽果和叶,消毒后于 25℃下分离培养得到 32 株内生真菌,采用 26S rDNA D1/D2 区域和 ITS rDNA 测序鉴定菌种。结果表明:32 株内生真菌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2 个类群。其中,13 株酵母菌分别属于金担子菌属(Aureobasidium)、蔷薇色酵母属(Rhodotorula)、隐球菌属(Cryptococcus)3 个属 5 个种;19 株霉菌分别属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和赤霉属(Gibberella)7 个属 10 种。采用乙酸乙酯溶剂对 15 种诺丽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提取,获得次生代谢产物,通过 ABTS 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用福林 - 肖卡法和 AlCl₃显色法测定各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TPC)和总黄酮含量(TFC)。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的 15 种诺丽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 m48 和 j22 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诺丽内生真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且具有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潜力,在医药健康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关键词:诺丽;内生真菌;分离鉴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日期:2017

出处:热带生物学报,2017, 8 (4): 424-430.

二、研究成果:诺丽的 “健康宝藏” 藏在哪里?

海南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诺丽蕴藏的健康密码。其核心成果集中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两大方面,而这些发现恰恰解释了诺丽为何能成为传统药用植物中的 “佼佼者”。

1. 诺丽内生真菌:丰富到超乎想象的 “微生物宝库”

内生真菌是生活在植物组织内、不引起宿主患病的一类真菌,被称为植物的 “隐形搭档”。研究团队从海南 6 个市县(海口、万宁、儋州、琼海、三亚、临高)采集的健康诺丽果和叶中,成功分离出 32 株内生真菌,涵盖 2 个门、10 个属、15 个种,多样性之高令人惊叹:


  • 酵母菌(13 株):分属金担子菌属、蔷薇色酵母属、隐球菌属,共 5 个种。其中,蔷薇色酵母属(Rhodotorula)为优势种,在诺丽果和叶中均有分布。

  • 霉菌(19 株):涵盖刺盘孢属、间座壳属、枝孢属等 7 个属,共 10 个种。例如,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 m22 菌株与已知菌株相似度达 99%,间座壳属(Diaporthe)的 m53 菌株相似度更是高达 99%。


这些真菌的形态特征各异:有的质地湿润、表面凸起(如 m22 呈黑色),有的产生液体、生长迅速(如 m53 白色羽毛状,生长速度达 “+++++”),有的质地粘稠、带有气味(如 j12 呈红色,有特殊气味)。这种丰富的多样性,意味着诺丽可能通过与不同真菌的 “共生”,积累更多元的活性物质。

2. 次生代谢产物:抗氧化活性的 “核心力量”

内生真菌的价值,在于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 这些小分子物质往往是植物药用功效的 “幕后功臣”。研究团队通过乙酸乙酯提取 15 株诺丽内生真菌的发酵液,重点测定了总多酚(TPC)总黄酮(TFC) 含量,并用 ABTS 法评估其抗氧化能力,数据亮眼:


  • 总多酚(TPC):采用福林 - 肖卡法测定,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结果显示,15 株真菌的总多酚含量差异显著,其中 m30 菌株含量最高,达 79.03g・kg⁻¹,是含量较低的 m45、j12 菌株的 3 倍以上;m22、m51、m53 等菌株也表现出较高水平。

  • 总黄酮(TFC):采用 AlCl₃显色法测定,以芦丁为标准品。j22 菌株以 158.97g・kg⁻¹ 的含量高居榜首,m48 菌株紧随其后(144.49g・kg⁻¹),两者均远超其他菌株(多数低于 100g・kg⁻¹),差异显著。

  • ABTS 自由基清除活性:这是衡量抗氧化能力的 “金标准” 之一。在浓度为 2.0g・L⁻¹ 时,j22 菌株的自由基清除率接近 100%,m44、m48 菌株也表现优异,清除率约为 m52、m18 菌株的 4 倍,抗氧化能力 “断层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总多酚和总黄酮是公认的强效抗氧化物质,其含量与 ABTS 活性呈正相关 —— 这意味着诺丽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正是通过这些成分发挥抗氧化作用,而这也与诺丽传统药用中 “抗衰、抗炎” 的功效高度吻合。

三、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诺丽,不止是 “热带水果”

诺丽的研究成果,绝非实验室里的 “纸上谈兵”。其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所蕴含的抗氧化活性,正对应着当下健康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 —— 天然、高效、多场景应用。

1. 健康价值:从 “传统经验” 到 “科学验证”

诺丽在传统医学中被用于缓解癌症、高血压、肺结核等疾病,而研究数据为这些功效提供了科学解释:


  • 抗氧化 = 抗衰 + 抗炎:总多酚和总黄酮通过清除自由基(如 ABTS+・),减少细胞氧化损伤。这意味着诺丽相关产品可能帮助延缓皮肤衰老(减少皱纹、色斑)、降低慢性炎症风险(如关节炎、心血管炎症)。

  • 辅助慢性病管理:文献提到诺丽果实富含糖苷类、醌类、环烯醚萜类等成分,结合内生真菌的活性物质,可能协同调节血压、保护肝脏(如对抗肝中毒)。例如,ABTS 清除率接近 100% 的 j22 菌株代谢产物,若应用于保健品,或能成为 “天然自由基清除剂”。

  • 增强免疫力:多酚和黄酮类物质还能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帮助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尤其适合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中老年人、术后康复者)。

2. 应用场景:从医药到日常,全覆盖

基于其强大的抗氧化活性和天然属性,诺丽的应用前景几乎横跨健康产业的多个领域:


  • 医药领域:可开发成抗氧化药物,辅助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如 neurodegenerative 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研究中高活性的菌株(如 j22、m48)可通过发酵规模化生产,降低对诺丽植株的依赖,更可持续。

  • 保健品市场:制成胶囊、口服液等形态,主打 “天然抗氧化”“抗衰养颜”。例如,以 m30(高多酚)、j22(高黄酮)为原料的产品,可精准满足 “美白”“抗疲劳” 等细分需求。

  • 化妆品行业:添加到护肤品中,利用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开发抗衰面霜、修护精华。相比化学抗氧化剂(如 BHT),诺丽来源的成分更温和,适合敏感肌。

  • 功能性食品:融入果汁、代餐粉等,提升产品的健康附加值。诺丽本身的果实可加工,结合内生真菌发酵技术,还能优化口感和活性成分含量。

3. 市场潜力:政策 + 需求,双重驱动

海南作为诺丽的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产业化提供了 “地理优势”。同时,国家对 “中药现代化”“天然产物开发” 的政策支持(如研究依托的海南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进一步降低了诺丽产业化的门槛。


从消费端看,据《中国保健品行业报告》,2023 年国内抗氧化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 600 亿元,年增长率达 15%,消费者对 “天然成分” 的偏好度超过 70%。诺丽及其内生真菌产物,完美契合这一趋势 —— 既有传统药用背书,又有科学数据支撑,有望成为市场新宠。

四、结语

当科学的镜头聚焦诺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热带植物,更是一座蕴藏着抗氧化活性物质的 “天然宝库”。海南大学的研究证实:诺丽通过与 32 株内生真菌的 “共生”,积累了丰富的总多酚、总黄酮等成分,其抗氧化能力经 ABTS 法验证,部分菌株的自由基清除率接近 100%。


这些成果,让诺丽从 “传统药用植物” 升级为 “科学认证的健康资源”。无论是辅助慢性病管理、延缓衰老,还是开发天然护肤品、功能性食品,诺丽都展现出不可限量的潜力。


未来,随着发酵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的推进,我们或许能在更多场景中遇见诺丽 —— 可能是一瓶标注 “高黄酮” 的口服液,一款主打 “天然抗氧化” 的面霜,甚至是一份融入日常的诺丽发酵果汁。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这场对内生真菌的深入探索。


选择诺丽,就是选择一种基于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让我们期待这座 “热带宝藏”,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文献

[1] 马文婷,吴友根,胡征波,等。诺丽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J]. 热带生物学报,2017, 8 (4): 424-430.
[2] Ma Y M, Li Y, Liu J Y, et al.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metabolites from Rhizoctonia sp. Cy064, an endophytic fungus in Cynodon dactylon[J]. Fitoterapia, 2004, 75(5): 451-456.
[3] 郑春英,陆欣媛,王满玉,等。药用植物五味子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2009, 44 (9): 661-664.
[4] 龚敏,苏奎,杨先会,等。诺丽鲜果与诺丽发酵汁化学成分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11, 22 (2): 341-342.
[5] Strobel G, Daisy B. Bioprospecting for microbial endophytes and their natural products[J].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03, 67: 491-502.
[6] Wu Y G, Girmay S, Silva V M, et al. The role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Morinda citrifolia Linn. (Noni)[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 60: 182-189.
[7]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 (第三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330-331.
[8] Gião M S, Pereira C I, Pintado M E, et al.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ing upon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aromatic and medicinal plant infusions: From harvest to packaging[J]. LWT-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13, 50(1): 320-325.


留言列表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